厦门 老厦门都不必定知道的路名因由本相了!
为留念孙中山而命名的中山路,数不清的广告牌,富贵的夜景,自开街以来,中山路一直是厦门的商业龙头、经济中心及旅行必经地。
1920年,鹭岛史上第一条马路在老城区开工兴修,因而命名为“开元”。这条马路从提督路码头修到浮屿,长700米。
相传古时,厦门岛上产禾一茎数穗,就被信仰土神的古人视为佳兆,所以得名嘉禾。为了“祝福五谷丰盈”,还派生出了禾山、禾门、禾屿、嘉禾屿、禾洲,其间禾山至今沿袭。
明代时厦门古城建筑后,厦门岛分红城区和禾山农区两部分。连通厦门城区到禾山农区的主干道,得名厦禾。
仙岳的呈现是由于古时在仙岳山脚下有一村落,那时并不称为仙岳,而按方言叫“新落”,谐音“仙落”。后来由于背靠山林,读音又近似,遂改名“仙岳”。
镇海路原名双十路,得名与双十中学有关。上世纪60年代改名镇海路,姓名取自陈毅元帅为厦门革命烈士留念碑“先烈雄风永镇海疆”题词。所以这个“霸气”的姓名就命名在一条靠海马路上,借名人之意,为厦门“永镇海疆”。
大同路以孙中山“天下为公,天下一家”的政治抱负命名,是厦门老城区的一条闻名路途。这儿藏着很多老厦门人宠爱的美食,烟火气令人留恋。
民族路旧时俗称沙坡头、灰窑角,筑于上世纪30年代初,路名取自孙中山“”的政纲。之后民生路、虎头山路也并入民族路。
早年厦门缺淡水,市民主要是依托人工的“船仔水”,便是龙海等地的运水船装运到厦门来的淡水。遇水船泊岸,贫民向水贩乞求讨水,富户则雇苦力至码头担水,市民三五成群至此买水。因进出均经此巷,巷内居民多靠担水、卖水为生,名为担水巷。
1926年,岛内华裔筹资筑建自来水厂。尽管现在现已不必担水,巷名却留了下来。
1929年建成,取安邦定国之义,故名镇邦,商铺树立的贩子容貌正是老厦门的表现。